
一部宪法的光荣和失败——为什么今天还要读阿克曼?
报名方式
点击立即报名按钮进入活动页面报名
详情介绍
主题:一部宪法的光荣和失败——为什么今天还要读阿克曼?
嘉宾:阎天,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
刘晗,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主持:贾敏,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办:雅理、中科书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场地支持:万圣书园
时间:5月18日(周日)14:00—16:30
地址:万圣·优盛阅读空间,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8号五道口购物中心四层
在数字技术重构社会关系、民粹主义冲击全球秩序的今天,布鲁斯·阿克曼的学术遗产愈发凸显出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作为耶鲁大学宪法学巨擘,他不仅解构了美国宪制的深层密码,更预见性地指出了现代民主的困境与出路,这正是我们今天重读阿克曼的核心价值。
在《政制秩序原理:转型》中,阿克曼提出的“二元民主理论”,揭示了美国宪法并非静态文本,而是通过三次“宪法时刻”(开国、重建、新政)的革命性断裂与续造完成了转型。这一理论颠覆了传统宪法史观,强调人民主权在危机中的动态表达,将“宪法政治”与“常规政治”进行了区分,为理解制度变革提供了新的范式。
继开国、重建和新政之后,美国政制秩序迎来了第四次“宪法时刻”——民权革命。在《政制秩序原理:变革》中,针对种族主义的顽疾,联邦最高法院在1954年的布朗案判决中吹响了变革的号角,更领导了消除教育和婚姻中种族藩篱的斗争。民权革命是 20 世纪美国人民取得的重要宪法成就,它彰显了大众主权在美国政制中的根本作用,赋予变革的遗产以宪法正典的地位。在求新与守旧、剧变与渐进之间,美国人民“以无尽的辩论坚定集体的阵脚,直面无路可循的未来”。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反恐战争等一系列危机事件为总统扩权提供了借口,致使美国原本三权分立的政体逐渐失衡。总统以民意的名义掏空了立法和司法分支权力的同时,又动用“家臣”律师为他的夺权行为做合法性辩护。在这种危机政府和民调政府论调的双重加持下,美国总统走上了极端与集权的政治道路,民主政治要求的慎思明辨不但成为一句空话,更让民粹总统、集权总统成为一种可能。在《美利坚共和国的衰落》中,阿克曼从制度运行的视角,通过对美国宪制中一系列看似孤立的事件进行梳理和分析,成功预言了21世纪的美国宪制危机,并试图在亡羊补牢前提出一系列可能降低前路风险的改革。
从宪法解释到危机治理,从公共对话到数字文明,阿克曼始终在追问:如何让制度设计服务于人民主权的动态实现?这种将宪制理想落地为制度创新的务实精神,这种在历史纵深中寻找改革动力的方法论,不失为破解当代困境的一种思想利器。重读阿克曼,不仅是为理解美国宪制,更是为在技术垄断与价值虚无的时代,为人类的集体困境指明了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