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小春晚第2季:2024新闻传播学这样走过·北京场

时间: 2025-01-02 - 2025-01-05
地点: 北京 朝阳区 时间剧场TIME THEATRE
费用说明:
¥ 149
活动详情

报名方式

点击立即报名按钮进入活动页面报名

详情介绍

活动详情

北京连开4场,大咖云集。 现场专享“学术开放麦”,深度交流!

第一场:

时间:

2025年1月2日

嘉宾:

陈力丹(四川大学新闻学院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主持: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线上直播主题:

2024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本次讲座分享2024年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一、人工非智能;二、新闻不会死,媒体才会死;三、破译《新莱茵报》交易所新闻;四、用户生成内容;五、数字符像事件;六、卫星遥感新闻;七、地图新闻;八、上海报贩;九、山西票号;十、汉代西域刻石。这十个话题,要么与众不同、要么选题少见或比较新鲜,或研究有某方面的新意。借由新鲜话题的梳理与综述,本次讲座还将分享对部分国外期刊选题的学术观察。

线下专享“学术开放麦”:

人工智能or人工非智能:我们该如何理解“智能”?

怎样理解人工智能中的“智能”?将来的某一天,人造机器人会成为与人并存的“主体”吗?人工智能,真的会用更好的计算或决策取代人,还是说,人工智能只是被人创造出来的最成功的营销术语?未来是让智能机器向越来越类似人的方向发展,还是反其道行之?是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还是拥抱人与机器平等共存甚至人机共生的未来?

第二场

时间:

2025年1月3日

嘉宾: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持:

束开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线上直播主题:

2024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

通过收集、筛选2024年刊载于中文学术期刊的传播学研究学术论文,并以文章的问题意识、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发现与创新为筛选标准,兼顾主题聚类,讲座围绕2024年比较突出的传播学研究方向,尤其是人工智能、数字媒介的影响,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简要论述。

线下专享“学术开放麦”:数字技术造就低欲望社会?

与付航在脱口秀中所说的Passion、郑州夜骑中的“青春没有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生活中青年一代丧、躺平、逃走、电子阳萎、文化体力的不足,出现了“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和死气沉沉的年轻人”的反常现象,最近北大的一个调查甚至还发现了青年的“性萧条”现象。数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交往的便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生命力的萎缩和低欲望社会的来临。数字技术真的要为这一切负责吗?为什么媒介化社会反而出现了传播障碍?

第三场:

2025年1月4日

嘉宾:束开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持:姬德强(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线上直播主题:2024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

202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保持较为稳定的议题聚焦与视角创新。首先,新闻理论、新闻生产、媒体融合、新闻从业者以及新闻用户等方面的研究,支撑起过去一年新闻学知识生产的基本盘。其次,随着数智传播技术对新闻实践的不断重塑,关于新闻业务与多元叙事的理论探讨重回新闻研究的前沿视野。此外,研究者们在中国新闻创新实践的追踪与比较、经典新闻学概念的钩沉、新闻史与社会史的交叉研究以及新闻与社会性别等议题的探索上亦有颇多亮点。

线下专享“学术开放麦”:

平台祛魅:重新认识“房间里的大象”

互联网平台已从承载技术梦想的乌托邦演变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平台对生活世界的深度整合也引发了对技术文化的憧憬与忧虑,这折射出了人类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典型思想困境。重新审视平台作为媒介基础设施的角色,可以揭开其技术与社会迷思,引发对日常生活构建、全球传播秩序重塑以及技术文化维系的深度思考。互联网平台究竟是如何悄然塑造我们的行为和认知的?算法的“智能”是否真的智能?被称为“幽灵工作”的幕后劳动又如何支撑这一庞然大物的运转?当技术与人类交织,平台如何定义我们的未来?

第四场:

2025年1月5日

嘉宾: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持:苏涛(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线上直播主题一:2024年中国的新媒体研究

2024年,由ChatGPT所掀起的学界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影响的热议,不仅没有消退,反而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进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整体转向和结构性变迁,使得这种讨论愈发激烈而深入。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即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与传播,不仅将对人类的知识与社会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些知识本身反过来又将作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从而在二者之间产生紧密而复杂的互动关系。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人类社会知识生产还预示着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关系面临新局面与新问题:带来超越传统人际交往范畴的“人机之恋”情感实践,以及跨生命、跨物种交往,进而引发传播学意义上的“交往的革命”。

线上直播主题二:数字游牧时代的数字游民研究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零工经济和远程办公的进一步普及,数字游牧(digital nomadism)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成为一种新兴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的核心特征是将远程工作和全球旅行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显然,数字游牧生活方式和数字游民群体的流行与兴起,不仅仅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现象,同样构成了一个“理想化的研究领域”。2024年,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开对这一议题的探讨,以期理解和阐释它所带来社会变迁,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和理论问题。

线下专享“学术开放麦”:

情境倒转:AIGC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人机关系

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当代社会的知识生产模式。那么,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与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不同?它的大规模应用会如何影响未来社会?我们又应如何理解和适应这一新兴的知识生产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不仅重塑了知识的生产过程,还带来了人机关系的新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类人属性不断提升,它将成为什么样的“他者”?当人工智能转变为提问者并开始拷问人的本质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人机互动关系的倒转?无论是机器学习人类的逻辑,还是人类学习机器的逻辑,人工智能都将强化这种关系,引发我们对智能机器与人类思维、主体性之间的深刻反思。

活动须知

活动须知

现场参加需在“粗门”小程序购票

主办方信息

豆瓣活动